曾申光日能1366

在日本從事IT工作三年多的我,大學畢業擇業的時候,通過現在就職的這家企業的面試來到日本發展自己。

初來日本乍到,不用說首當其衝的便是日語。雖然當時對我來說技術上不存在問題,但是搞IT是要靠交流的,在日本不能用日語交流,簡直就是空有十八般武藝。聽不懂客戶說什麼和讀不懂文檔,你就不知道人家到底需要你做什麼。就算有翻譯告訴你客戶的需求,等你做好了產品設計,要向大家彙報成果的時候,說不出自己最直接的想法,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文檔提供給整個開發小組。在追求效率品質的IT這行,是容不得對開發內容有半點的誤解和時間上有半點的浪費的。不能溝通,就意味著你永遠只能是被遺忘的。

雖然說日語十分重要,但是由於需要工作,沒有時間像留學生那樣可以有時間有計劃地通過上日語學校來學習和掌握日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只能在平時下班和周六周日里擠時間自學。剛開始由於從零開始,所以日語的進步顯得非常顯著。一年下來,工作上,雖然不怎麼順暢,但也總算是能夠靠一些常識性的經驗和有限的日語能力,可以大概聽懂客戶說些什麼,可以獨立用日語讀寫文檔,可以通過邊寫漢字邊帶說半夾生的日語和工作上的合作夥伴進行交流。

但是,僅此而已。只要還不能跟客戶和同事用日語做到很完美的交流的話,也就自然不能勝任更上層的工作,儘管論工作能力的話能夠達到。對自己而言,形成了日語和工作能力不平衡的矛盾。日語達不到相當水平,對自己在工作上的發展有相當的阻礙。但是要想日語水平有飛躍性的提高,又遇到了學習上的瓶頸。

首先,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從剛來日本開始自學日語將近兩年,生活工作也慢慢地步入了正軌,日語的問題已經顯得不是那麼地尖銳突出,再加上上班畢竟是消耗體力,所以在學習日語時間的分配上,比起第一年我減輕了相當大的自學力度。

其次,沒有總結和概括性的教材。對於我來說,學習需要總結和概括,如果有總結性的教材的話就不用自己費神去整理,學起來會更系統更有效率。由於沒有系統性的教材,都只是看到一點學一點,這裡找點東西看看那裡找點東西背背,學習的東西非常的雜亂,在腦里面形不成系統,做不好記憶和理解工作,對自己日語的提高形成了很大阻礙。

再者,不能對日語學習進行有效的進度管理。沒有系統性的教材,對內容難度範圍沒有整體上的把握,自然無法對學習內容進行時間分配。而且總感覺不知道學到什麼程度算是一個好的截止。

問了一些前輩們,有沒有周六周日可以學習日語的地方。然後就打聽到了王立學院。我第一次拜訪王立學院的時候,拿到3本(文型,文法,讀解)教材,文法和讀解尚且沒看,首先翻了翻文型這本書的目錄就覺得這是本概括性相當高的書,非常適合自己的現狀。然後詳細翻了翻,發現這本書將日語里常用的文型基本上都作了涵蓋,而且將意似型不似和型似意不似的文型歸類在一起便於比較記憶。每個文型都配有相當的例句能幫助體會這個文型的用法和語感。書歸好,但是也有相當的分量。要是自學的話,在進度管理上得自己花相當的精力,而且自學的話往往會因為太過於細節而影響整體的把握,容易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和頻率,一個月下來才研究不到10個句子的現象會經常發生。於是大概了解了一下王立學院對課程的教法,決定入學由她來幫助自己管理學習進度。

從王立學院畢業後,發現不知不覺,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將自己腦里雜亂無章的日語知識形成了體系,而且在說話和寫文檔的時候基本上都能恰當的選擇文型和單詞將想要表達的意思用日語表達出來。

給我的體會是,王立學院教日語是這麼教得。先上文法,對文法大致有個了解了以後,然後開始進行文型的學習。在學習文型分析例句的時候,又會回頭對文法的知識不斷進行回顧,這樣的話光在學習文型課的時候就能記住文法部分的知識,不用再過多的花課余的時間去消化。學習文型,一共分了16step,學習兩個循環。每個禮拜平均消化2step,然後背誦指定的例句去體會文型的語感。而且通過例句還可以記憶好多單詞。記憶單詞也要講究方法,光一個單詞,背他的寫法念法和意思,不如將這個單詞融合在一個句子里去背,體會了整個句子的語感也就體會到了單詞的具體用法,有時不用通過翻譯成中文也能理解到個中奧妙。句子背得多了,在某種情景想表達某種意義的時候經常會不經意的浮現出某個日文單詞,卻記不起用中文怎麼表達。文法和文型學完了以後,然後進行綜合性的訓練,開始學習讀解和作考題。在有了文法和文型的基礎上進行這個階段的訓練,會對學過的文法和文型做到更進一步的鞏固,而且能自己體會出更多的東西,非常有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學了需要檢測,看看學習效果,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所以在去年年底,第一次報名參加了日能一級的考試,考試答題的時候也是行雲如水,答案盡是王立文法文型書上都能找到的。在整個考試之間也基本上做到了直接用日語思維。最後還取得了不錯的一級考試成績。

當然,選擇符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最重要的。從我的角度來說,我選擇的是王立學院的有概括性的教材和對學習上進度的管理。